400-0313-139
“最近做了个睡眠风险评估,结果说我风险不高,但我又总是睡不着,还老是早醒。听说助眠药有风险,可不用又难受……”——这大概是很多人面对睡眠问题时的真实写照。
到底什么样的睡眠呼吸暂停才需要使用呼吸机?呼吸系统慢病患者能不能吃助眠药?市面上一些所谓“替代疗法”真的能根治吗?别急,仟龙来一条一条讲清楚。
睡眠呼吸暂停不是单纯“打呼噜”,而是睡眠中反复出现的呼吸暂停或气流受阻,轻则打鼾、睡不醒,重则血氧下降、心脏受累。判断它的严重程度,医生最常用的是一个叫做 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(AHI)的指标。
| 严重程度 | 指数(次/小时) | 说明 |
|---|---|---|
| 正常 | <5 | 呼吸稳定 |
| 轻度 | 5–15 | 偶尔气流受限,可调整睡姿 |
| 中度 | 15–30 | 血氧略降,需干预 |
| 重度 | ≥30 | 风险高,应使用呼吸机 |
一般来说,轻度患者可以尝试调整睡姿(例如从平躺改为侧卧)、减轻体重等方式改善。而当指数超过 30,血氧反复下降时,呼吸机就不再是“可选项”,而是必须尽快介入的治疗手段。
无创呼吸机听起来吓人,但其实不需要插管,只需佩戴一个面罩。机器通过持续气流,形成正压,帮助支撑气道,防止咽喉部塌陷,就像在气道里安装了一个“看不见的支架”。
它能显著减少夜间低氧、打鼾和憋醒,对中重度患者来说是最有效、最安全的治疗方式之一。
一些呼吸系统慢病患者因为睡眠质量差,偶尔会想依靠药物助眠。但这类药物若使用不当,反而可能让呼吸更危险。
目前尚无明确能“根治”睡眠呼吸暂停的药物。多数药物主要用于缓解伴随症状,如鼻塞、焦虑或白天嗜睡。
至于手术治疗,也并非万能。比如,鼻中隔偏曲或慢性鼻炎引起的气道狭窄,通过手术可以改善呼吸,但如果同时伴有肥胖、舌根后坠等问题,仅做鼻腔手术效果有限。综合减重、体位调整和呼吸机治疗,才是更长期有效的方案。
想改善睡眠质量?别自己“盲修瞎练”,从一次正规的睡眠监测开始,找回属于你的好睡眠。
—— 作者:云南仟龙Mark